在這個AI可以快速開發產品原型做驗證的年代,最為重要的技能就是洞察需求
我有個習慣,喜歡在誠品書店裡慢慢看書。之前有一段時間,我幾乎每天都會到誠品待兩個小時,在書架間漫遊,隨手翻閱各種主題的書籍。
就是在這樣的一次「書店探險」中,我遇到了Danny Warshay的《解決問題的人》。封面設計並不特別吸引人,但翻開內頁後,我立刻被內容深深吸引。Warshay是布朗大學的教授,而布朗大學在常春藤聯盟中有著特殊的地位——這裡沒有商學院,以博雅教育聞名,強調人文與歷史知識,看似與商業世界距離遙遠。
然而令人意外的是,正是在這樣一個注重通識教育的環境中,誕生了一堂名聞遐邇的商業課程,不僅讓文科生與理科生趨之若鶩,還培育出上百名企業家,創造了數十億美元的驚人產值。
這個矛盾深深吸引了我。我在誠品找了個位子坐下來,一口氣讀完了整本。作為一個工程師出身的人,我特別好奇:在沒有傳統商業訓練的環境中,是什麼樣的思維框架能夠產生如此驚人的創業成果?
三個顛覆性的創業定義
Warshay在書中對創業給出了三個看似簡單、實則深刻的定義:
- 創業是為了解決問題
- 創業是不考慮當前掌控的資源
- 創業是一種結構化進程
第二點特別引起了我的共鳴。作者認為,擁有太多資源的人反而可能害怕失去,變得畏畏縮縮,或因為資源充足而做出愚蠢的選擇。這讓我想起自己的經歷——有時候限制反而能激發更多的創造力。
這讓我想起自己的工作經歷——有時候限制反而能激發更多的創造力。在面對技術挑戰時,資源的約束往往迫使我們尋找更優雅、更創新的解決方案。
結構化進程:See → Solve → Scale
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,Warshay將創業這個看似混沌的過程拆解成了三個清晰的步驟:
洞察(See):尋找未被滿足的需求
書中用Airbnb的例子說明了這一點。2007年,兩位舊金山的設計師發現旅行者很難找到價格理想且透明的住宿,而許多房東明明有多餘的房間卻無法出租。
他們能發現這個問題,是因為採用了「由下而上」的訪談方式來挖掘真實需求。這個過程讓我想起程式設計中的問題分解思維——一個複雜的問題從最高層級看起來無法解決,但如果能將其拆解成數個小問題,再把各個小問題繼續拆解到不能拆解,最後剩下的都是簡單的問題,逐一解決後組合起來,就能解決複雜的問題。
這種思維模式在工作中經常用到。面對任何看似無解的技術難題,第一步都是「拆解」——找出核心問題,識別依賴關係,然後逐個擊破。
解決(Solve):制定價值主張與迭代開發
兩位設計師確認目標是媒合房東與旅行者後,開始逐步建立網站,一次次迭代功能需求——讓房東能輕鬆上傳房源資訊、照片、價格、可入住日期,並透過平台接受預訂和付款。
這個過程與軟體開發的敏捷開發方法論完全一致。在任何專案中,我們都是從最小可行版本開始,然後根據測試結果不斷迭代改進。
重要的不是一開始就寫出完美的程式碼,而是快速驗證假設、發現問題、持續優化。
擴展(Scale):創建永續模式
Airbnb從簡單的房屋分享平台,逐漸擴展到全球主要城市,並從住宿服務延伸到個人化的冒險旅行體驗。
這個階段考驗的是系統性思維——如何將已驗證的解決方案標準化、規模化,同時保持核心價值不變。
我的深層思考:資源約束下的創新
讀完這本書,我最大的收穫是對「資源約束」的重新理解。
回想自己的工作經歷,我發現最有成就感的專案往往都是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完成的——沒有充足的時間、沒有最新的技術架構、沒有理想的團隊配置。但Warshay的觀點讓我意識到,這些「沒有」可能正是創新的催化劑。
資源限制迫使我們專注於核心價值,而不是追求技術上的完美;小團隊讓我們保持靈活,能快速調整方向;時間壓力促使我們深度思考問題本質,而不是盲目堆疊功能。
程式思維與創業思維的共鳴
作為工程師出身的產品設計者,我發現程式思維與創業思維有著驚人的相似性:
- 問題分解:將複雜問題拆解成可解決的小問題
- 迭代開發:快速原型、測試、改進的循環過程
- 系統思考:考慮各個組件如何協同工作
- 約束優化:在有限資源下尋找最優解
但創業思維還增加了一個維度:洞察需求。技術解決的是「怎麼做」的問題,而創業要解決的是「為誰做」和「為什麼做」的問題。
對工程思維的重新思考
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了自己的工程思維。我意識到,寫程式和創業其實有著驚人的相似性——都是在解決問題,都需要在約束條件下尋找最優解。
但更重要的啟發是:
- 深入理解問題:不是急著寫程式碼,而是先理解要解決的真正問題
- 專注核心價值:不是炫技或堆疊功能,而是專注於最重要的需求
- 迭代優化思維:接受不完美,但持續改進
結語:從解決問題到創造價值
《解決問題的人》不僅是一本創業指南,更是一本思維方法論。它告訴我們,無論是寫程式、設計系統,還是創立企業,本質上都是在解決問題——識別真實需求,設計可行方案,創造持續價值。
正如書中所說,就算缺乏財務基礎、沒有學歷背景,也可以把尚未解決的問題轉化為突破性的成功。關鍵在於是否擁有結構化的思維方式,以及是否願意深入理解問題的本質。
對我而言,這本書不只是改變了我對創業的理解,更重要的是,它讓我重新審視了工程師這個職業的本質。我們不只是在寫程式碼,而是在創造解決方案,幫助人們更有效地完成工作、解決困難。
這個認知讓我對技術工作有了更深層的理解和更大的動力。
這本書現在放在我的書桌上,偶爾翻閱其中的章節,每次都有新的體會。也許下次在誠品閒逛時,又會遇到另一本改變思維的好書。